“医生,我是不是以后不能再穿军装了……” 拿到会诊建议时,战士小杨攥着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在一次例行体检中,他被查出直肠黏膜下肿物,外院虽及时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病变,术后病理却显示为颗粒细胞瘤,且切除基底有肿瘤细胞残留。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后,建议考虑二次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
怀揣重返战位的强烈愿望,小杨转诊至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高医生详细了解病情后,为其安排了精准的超声结肠镜检查。消化内科刘旭主任通过超声小探头细致探查发现,小杨直肠ESD术后区域的黏膜下层结构稍紊乱,局部与固有肌层分界不清,提示可能存在肿瘤残留或仅为术后瘢痕。
考虑到小杨渴望早日康复、回归部队的迫切心情,以及最大限度保留直肠功能的需求,刘旭主任决定采用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经内镜行区域肌层间剥离术(Endoscopic intermuscular dissection,EID)。刘主任介绍,EID如同在人体内的“精准拆弹”,能在直肠壁的内环肌与外纵肌之间进行精细剥离,目标在于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最大程度保护直肠正常结构和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剩余74%在充分沟通并取得小杨同意后,手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刘旭主任操作结肠镜,精准地在原ESD术后瘢痕处环周切开黏膜,剥离肛侧黏膜下组织,成功暴露并剥离了瘢痕区域的固有肌层内环肌部分,完整保留了直肠管腔。创面随即使用金属夹稳妥闭合。整台手术仅耗时45分钟!术后第1天,小杨即可进食,1周后顺利出院归队。病理检查显示肿瘤被彻底切除,直肠结构完好无损。4个月后复查,小杨伤口愈合良好,身体无任何不适。这场与肿瘤的“较量”,终于以圆满成功告终!
科普时间
内镜下肌间剥离术(EID)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拓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在直肠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该技术通过在消化道管壁固有肌层的内环肌和外纵肌层之间进行精确剥离,实现整块切除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肿瘤,确保垂直切缘阴性的同时保持管腔完好。
EID示意图
尤其对于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或存在黏膜下深浸润风险的病变,EID技术在微创、恢复快、避免外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完整保留器官功能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操作难点在于精准判断内环肌和外纵肌之间的间隙,操作者需有较强的控镜能力,稍有不慎即可导致纵行肌层损伤甚至穿孔。目前,EID技术主要应用于两个领域:一是直肠癌,尤其是直肠黏膜下深浸润癌或伴有严重纤维化的病变;二是直肠上皮下肿瘤,例如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总 编 辑:檀子娜
责任编辑:杨 茜
美 编:宋晓亮
供 稿:消化内科
来 源:北部战区总医院融媒体中心
微信视频号
REVIEW
近|期|发|布
“六进”送健康 服务零距离 ①|北部战区总医院组织医疗队分赴多地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廿九春秋 风华正茂|2025东北心血管病大会圆满落幕
北部战区总医院开展“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活动
发布于:北京市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